研学旅行第四日纪实 | 寻迹千年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2025.07.14 13:51:28来源:查看数:
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7月10日,北京大兴精华学校高一年级研学之旅迈入第四天。从无锡的民族工商业记忆,到苏州的千年文脉沉淀,同学们在"寻迹千年文脉,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题引领下,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文化。这一天,既见证了民族工业的自强史诗,又领略了书院精神的铮铮风骨,更邂逅了江南水乡的诗意流淌。让我们跟随同学们的足迹,重温这场跨越时空的研学之旅。

图片






东林书院

图片


图片
跟着教授去研学
图片

我们如何评价“东林党”?



微信图片_2025-07-11_153100_370.png

中国人民大学 李肖教授


肯定其精神气节者,多着眼于他们在朝堂上展现的凛然正气。面对廷杖之刑,他们视死如归,坚持己见,体现了士人的风骨。


批评其历史作用者,尖锐指出其长于内部党争。这种激烈的内耗严重削弱了明王朝的治理能力,被认为是导致国家衰落、无力抵御外侮乃至最终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诚然,东林党或许是具有反清的意识,但实际上,真正投身于实际抗清斗争者寥寥,未能有效凝聚力量号召天下,反而深陷朝堂纷争,暴露了其政治上的短视。


从全球史观视角看待那个时期的历史,东林书院兴起的时代,恰逢欧洲文艺复兴落幕,正步入近代化门槛——科技勃兴、民主意识萌芽、宗教势力式微。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苏锡常地区,工商业蓬勃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力量日益壮大。掌握大量财富的江南工商业阶层,自然对朝廷政策,涉及江南重赋的问题产生了自身诉求。东林党人很大程度上成为其政治代言人,将这些诉求反映至朝廷,由此与代表皇权的宦官集团产生激烈冲突,这也是东林党后期遭受打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评价一个历史集团的关键,在于其行动的实际后果。东林党人怀抱崇高的道德理想,但满洲的崛起,国家亟需集中资源,加税养兵,以应对外敌压力。这个时候,东林党在朝堂上与皇权的对抗,客观上加剧了中央权威的瓦解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瘫痪,加速了王朝的倾覆。


清代,东林书院虽被官方收编,但其思想为后世,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参照。我们研究历史,并非为了简单臧否人物或预卜未来,而是通过剖析其成败得失,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同群体的利益之间,那种深刻的冲突和相互影响。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复杂的人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图片

风声雨声中的家国情怀


清晨的苏州,细雨如织,同学们踏入了始建于北宋的东林书院。这座位于无锡市解放东路867号的千年学府,是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也是明代东林党人讲学议政的中心。


穿过"东林旧迹"牌坊,青砖黛瓦间,"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楹联赫然在目,瞬间将大家拉回到明末士人慷慨议政的峥嵘岁月。


4研学3.jpg
4研学2.jpg

1.jpg


在"依庸堂"内,同学们围坐于复原的讲学席位,聆听导师讲述东林党人"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学风。历史老师特别指出:"东林书院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场所,更是培养士人社会责任感的摇篮。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领袖倡导的'实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解说,同学们深刻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






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图片


图片
跟着教授去研学
图片

为什么是无锡近代工商业发展迅速?



微信图片_2025-07-11_142714_028.png

中国人民大学 李肖教授


有人或许会疑惑,现在的广州、深圳等沿海地区贸易同样繁华,为什么在20世纪初期,其工商业的发展却比不上江南地区?其实这同当时的社会环境、地理条件等因素有关。


1840年鸦片战争后,明清时期通过贸易积累的白银大量外流,西方工业品凭借低廉价格大规模倾销中国,严重冲击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手工业。如在染料行业,中国原本使用自产植物染料。但英国与荷兰在印度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如靛蓝,并将工业制成品输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染料市场造成毁灭性打击。


重重矛盾最终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给社会带来巨大动荡。有识之士痛感改革迫在眉睫,朝野上下逐渐形成共识:唯有变革方能图存。同时,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入侵的现实,更催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技术。这些社会剧变与思想觉醒,为江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社会基础。


在经济地理层面,江南地区历史上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原料,人口基数大,拥有众多劳动力。地理位置上,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形成了发达的水运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


民族工业便在此背景下萌芽。它们通常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引进国外设备,利用本地相对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这些产品在质量和规模上逐渐具备了与外国资本抗衡的实力。外部环境也提供了契机,当列强因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时,为中国民族工业赢得了宝贵的喘息和发展空间。


关于广州、深圳等华南沿海地区,虽然这些地区最早成为通商口岸,开埠较早,但在近代工业化初期,其地理劣势在于距离中国广阔的核心消费市场相对较远,交通联系不如江南便利。它们后来的腾飞,更多依赖于改革开放后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汇聚,是不同历史阶段的选择。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诸如茂新面粉厂等民族企业应运而生,肩负起发展民族工业、抵御外来经济侵略的重任。


图片

民族工商业与实业救国


同学们走进位于无锡市振新路415号的原保兴面粉厂旧址——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这座始建于1913年的工业建筑群,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重要见证。锈迹斑斑的老机器、泛黄的老照片,诉说着近代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


图片


在"面粉生产流程展区",同学们惊讶地发现,这套百年前的设备至今仍能运转。通过荣氏兄弟的创业故事,同学们了解到民族资本家如何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又如何将利润用于兴办教育、支持抗战。一位同学在笔记中写道:"原来'实业救国'不是口号,而是一代人的生命实践。"


4.jpg

图片
4研学7.jpg
4研学5.jpg


"上午在东林书院听读书声,下午在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看机器轰鸣,我突然明白了——读书人要有家国情怀,实业家要有文化根基,这才是完整的中国精神。"历史老师补充道:"从'士农工商'到'四民平等',同学们在对比中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特别是当了解到荣氏家族同时兴办企业和学校时,更能理解经济基础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图片






木渎古镇

图片


图片

园林中的历史密码


下午三时,师生来到有"吴文化活化石"之称的木渎古镇。这座位于苏州城西的千年古镇,因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馆娃宫"积木塞渎"而得名,是江南唯一的园林古镇。


4研学9.jpg

图片


在严家花园,导游老师讲解了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的设计理念:"注意看这些镂空花窗,每一扇都是精心设计的画框,将园外灵岩山景引入园中,这就是'借景'艺术的精髓。"同学们分组寻找园中的"文化密码"——有的记录楹联内容,有的研究铺地纹样,有的测量建筑比例。在漫步花园过程中,突然下起了大雨,同学们纷纷化身摄影师,拍下一个个精美的瞬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9(1).jpg
5(1).jpg
8(1).jpg
6.jpg
7.jpg


虹饮山房的"科举文化展"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这里曾是乾隆帝六下江南的驻跸之所,现陈列着大量科举文物。当看到长达1.8米的状元卷时,语文老师借机讲解了八股文的写作规范:"这种严格的格式训练,既束缚思想,也培养出严谨的表达能力,我们要辩证看待。"


4研学13.jpg






漫步平江路

图片


图片

在千年水巷中触摸苏式生活肌理


华灯初上时,同学们漫步在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平江路。当软糯的吴语唱腔在夜色中流淌,不少同学第一次感受到方言艺术的魅力。


DSC02256(1).JPG


这条800余年历史的老街,完美保留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江南格局——一侧是粉墙黛瓦的连排商铺,另一侧是橹声欸乃的平江河,偶有摇橹船划过,惊碎水中倒映的马头墙。同学们穿梭于采芝斋、黄天源等老字号,指尖触碰苏绣缂丝的细腻纹样,舌尖品尝薄荷方糕的清凉甜糯;在猫空书店的木质阁楼里翻阅苏州旧影集,于转角茶馆听一曲评弹《钗头凤》,琵琶三弦的吴侬软语与窗外潺潺水声交织,让人恍然读懂《姑苏繁华图》中的市井烟火。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夕阳为河面镀上金箔,师生们驻足分析苏派建筑的密码:飞檐戗角如展翅的飞鸟,透雕花窗藏着"步步锦"纹样,斑驳的院门后可见"四水归堂"的天井布局。这些元素不仅是美学符号,更暗含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陡峭屋顶利于排水,高墙窄巷形成穿堂风,就连商铺的木质排门板都可灵活拆卸,模糊室内外界限。


有同学在研学笔记中写道:"这里不是凝固的博物馆,而是活着的江南。每一块青石板都在讲述,如何用建筑留住水的灵性、生活的诗意。"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成长
图片


图片
今日研学心得:
图片

精华学子有话说——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观看更多


    0/0

    00:00/03:21进度条,百分之0播放00:00/03:2103:21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继续观看

    研学旅行第四日纪实 | 寻迹千年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转载,研学旅行第四日纪实 | 寻迹千年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北京大兴精华学校已同步到看一看


            视频详情              


    从保兴面粉厂看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与抗战救亡的艰辛历程,同学们通过对比中外资本实力、技术水平的差距,理解了"实业救国"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分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认识到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当代价值。结合古镇测绘作业,同学们理解了自然地理条件如何塑造地域文化特征。"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千古名联,启示同学们既要埋头治学,更要心系天下。这种家国情怀的培养,正是研学旅行的深层目标。河水的柔韧与持久,园林的含蓄与深远,让同学们领悟到中华文化"刚柔并济"的处世哲学。


    当第四天的夜幕降临,同学们在研学手册上郑重写下:"今天我们既是历史的侦探,也是未来的编剧。"从东林书院的思想光芒,到民族工业的实干精神,再到水乡古镇的生活智慧,这条研学路线恰似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史。北京大兴精华学校的学子们,正以坚定的步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撰稿人:陈舒,高柱

    拍摄:各班教师,王子杰

    编辑: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