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续章 | 铭记历史殇,探寻织造韵,金陵故事再添新篇章! 2025.07.14 13:48:54来源:查看数:

意犹未尽,步履不停



经过首日充实的研学之旅,同学们对南京这座城市的热爱愈发浓厚。清晨的阳光洒在金陵大地上,大家带着饱满的精神,开启了新一天的探索。第二天我们将穿梭于历史的不同维度,一边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一边感受传统织造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图片
图片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南京城,空气中弥漫着肃穆的气息。同学们身着素色服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整齐列队步入庄严肃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馆前,每位同学都亲手用洁白的纸巾折成精致的小白花,每一道折痕都凝聚着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思,每一朵白花都象征着对和平的永恒祈愿。


图片

图片


在纪念馆广场举行的悼念仪式上,全体师生肃立垂首,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向三十万遇难同胞默哀致敬。魏国校长缓步上前,将寄托着全校师生哀思的花圈敬献在纪念碑前。花圈上素雅的菊花静静绽放,象征着对逝者的无限追思。


图片

图片


随后,在庄重的氛围中,共青团员们举起右拳,以铿锵有力的声音重温入团誓词;共产党员们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这铮铮誓言在纪念馆上空久久回荡,表达了新时代青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这场庄严肃穆的纪念活动,让每位参与者都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传承历史记忆、担当时代使命的决心。


图片

图片

研学7.png


图片


踏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沉重的气氛瞬间笼罩了整个研学队伍。纪念馆内庄严肃穆,灰色的建筑、黑色的雕塑,无一不在诉说着1937年那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缓缓走过一个个展厅。墙上密密麻麻的遇难者姓名,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沾满血泪的实物展品,都让同学们的心情无比沉重。当听到讲解员讲述日军在南京进行的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造成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遇难时,不少同学红了眼眶。


在“万人坑”遗址展厅,透过玻璃向下望去,累累白骨无声地控诉着日军的暴行,那是历史留下的最沉痛的证据。同学们纷纷低头默哀,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


参观过程中,纪念馆内的“和平大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讲解员介绍,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都会敲响和平大钟,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学们表示,一定要牢记这段历史,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


图片


图片

研学12.png

织造府,触摸丝绸,感受匠心





图片
跟着教授去研学
图片

古人是怎么让衣服“支棱”起来的?



a.jpg

中国人民大学 李肖教授


江宁织造的设置可以追溯到在明代,当时在南京与苏州盛产非常好的丝绸,自宋代以来聚集了大量的织工,因此这个地区织出来的锦缎质量非常高,成为皇家采购锦缎的重点区域。


皇家对于锦缎的采购,并非是如今许多电视剧、小说表现出的那样,好像是后宫娘娘们对锦缎非常热衷,统治者重视锦缎,更多是出于对国家战略考量。当时统治者进行赏赐、朝贡贸易,锦缎必不可少,而锦缎也能代表政府财力雄厚,展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因此便产生这样的一种机构,由政府统筹最好的织工、最好的蚕丝,统一管理。


明朝是在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政权更迭,但元朝的政权体制与文化习惯也沿袭下来。元朝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征服了许多地区,也将许多地区的文化带到了中原。其中,在今天的西亚地区,那个地区历史上的统治者很喜欢金银制品,有很发达的工艺和手段,当他们得到中国的丝绸之后,发现将中国的丝绸同金银结合起来,会产生非同一般的效果。虽然丝绸质感很好,穿上去既美观又华丽,但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丝绸不“挺”。游牧民族和西方人希望衣服在身上能够“支棱”起来,这样更加能显示统治者的威仪。于是西亚地区的工匠便将金银线和丝织到一起,这样衣服既绚烂华丽,穿在身上又很有造型感。


我曾经在吐鲁番工作的时候,发现库房里有一床被子,这个被子的被面银光闪闪的,其实就是用银线同丝织品一起织造出来的。有的人可能会有误解,以为会是将金箔捻到丝线去织,不是的,因为黄金的延展性很好,是将黄金碾成细丝同丝线一起织造。


此外,织金锦在织造是时候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彩纬,织造时仅彩纬按图案边界截断,经线始终贯通幅面,这种方法织造出来的锦缎,更具立体感。


就这样,西方的织金技术就传入了中国,将金线和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织金锦这种织物,既有丝绸的质感与华贵,又有像现代西装那样的挺拔的造型感。


离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带着复杂的心情,同学们来到了江宁织造府。这里曾是清代宫廷御用丝织品的生产基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此担任织造官,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织造工艺吸引着大家。


图片


一进入织造府,同学们就被眼前精美的丝绸展品所吸引。色彩斑斓的云锦、细腻光滑的苏绣,每一件都堪称艺术品。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江宁织造府的历史沿革,从它作为宫廷织造机构的辉煌,到如今成为展示丝绸文化的重要窗口,让同学们对其有了全面的认识。


图片

DSC00672.JPG


在织造工艺展示区,同学们沿着玻璃展柜缓步前行,目光被一台台复原的古老织机牢牢吸引。这些曾见证云锦辉煌的大花楼木织机,虽已不再运转,却依旧能让人想见当年“机杼声声”的繁忙景象——两米多高的机身布满细密的竹篾与绳索,数百个经线轴整齐排列,下方的踏杆仿佛还留着织工反复踩踏的印记。


DSC00651.JPG


展柜旁,解说老师详细介绍了云锦织造的完整流程:从蚕丝脱胶、染色,到匠人根据“意匠图”计算经纬密度,再到两人配合拽花、织造,每一步都透着古人的巧思。同学们俯身细看那些陈列的半成品织物,有的刚显露出半朵祥云的轮廓,有的金线与彩丝刚完成第一次交织,细密的针脚里藏着“寸锦寸金”的缘由。


走进南京总统府,回望中国近代政治风云





图片
跟着教授去研学
图片

总统府建筑怎么有些“中西杂糅”?

b.jpg

中国人民大学 李肖教授


总统府虽然是前政权民国政府的总统府,但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却占据了中国近代史很大的比重,可以说,中国近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总统府有关。


史料记载,这个地方在明朝开国时作为侯府使用,后改为汉王府,满清入关后,作为清代的两江总督府邸,顺便一提,其实这里才是江宁织造局所在地,曹雪芹就是以这里为原型,写下了《红楼梦》。到了清代,鸦片战争以后,社会积贫积弱,广西的洪秀全发动起义,占据清朝大部分南方的领土,南京也被攻克,这里被选为太平天国的王府。虽然之后清兵攻克他的王府造成大量破坏,但是基本的原型还在。在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以后,便将这里改造成了中华民国的总统府。


总统府有一个特点,我们进来后,乍一看外观,像西方的建筑,但是仔细观察,好像又有中国特点在里面,这其实也体现了当时晚清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一种观点。一方面里面的布局遵照中式建筑传统,房屋内秩序井然,对称美观;另一方面,孙中山这些革命领导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建筑也采用了西方风格。


总而言之,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史的中心所在地,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期建筑理念的变迁,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近代建筑风格时,会“简单粗暴”将中西方杂糅到一起,最终形成了总统府的布局。


第三站我们来到了南京总统府,这里曾是清代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天王府,民国时期成为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地和国民政府所在地。建筑群融合了中西风格,主体建筑包括门楼、大堂、子超楼等,展现了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现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陈列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生动再现了中国近代政治风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统府不仅是南京的地标性建筑,更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场所。


走进总统府大门,师生们立刻被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所吸引。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总统府内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办公室场景复原,让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历史。”许多同学表示,通过实地参观,课本上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对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煦园内,师生们驻足欣赏江南园林的精致布局。亭台楼阁间,大家讨论着这里曾经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到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大决策,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研学15.jpg

研学16.jpg

DSC00678.JPG
DSC00684.JPG


随行的历史老师表示:“研学旅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在总统府这样的历史现场,学生们能够获得书本无法替代的直观体验,这对培养历史思维和爱国情怀都大有裨益。”


遇见千年文脉,共赏夫子庙古韵今风


今天下午四点左右,研学团队的师生们顺利抵达南京夫子庙景区,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夫子庙不仅保存着深厚的儒学文化底蕴,更是六朝古都繁华往事的见证者。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文化圣地,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迎接着每一位到访的求知者。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上,师生们首先参观了著名的王谢古居。这座始建于东晋时期的宅邸,曾是王导、谢安等名门望族的居所。导游详细讲解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历史典故,让同学们对六朝时期门阀士族的生活有了直观认识。古居内保存完好的砖雕、木刻和园林布局,无不彰显着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图片


研学17.jpg


师生们就地解散自由活动,三五成群地漫步其间,两旁飞檐翘角的古建筑群诉说着金陵城千年的故事。秦淮河畔,画舫轻摇,仿佛还能听见昔日才子佳人的吟咏之声。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穿越时空的景致。空气中飘荡着桂花糕的甜香,夹杂着远处评弹艺人咿咿呀呀的唱腔。几个女生围在秦淮河边拍照,河面上游船的彩灯已经亮起,倒映在粼粼波光中。男生们挤在美食摊前,举着鸭血粉丝汤和盐水鸭大快朵颐。卖糖人的老师傅周围总是围着最多人,看他用糖稀画出活灵活现的龙凤。天色渐暗时,大成殿的飞檐翘角在暮色中勾勒出庄严的剪影,而沿街店铺的红灯笼次第点亮,将整条街照得如同白昼。


DSC00844.JPG
DSC00840.JPG
图片
DSC00769.JPG
DSC00762.JPG


夜幕初临,华灯璀璨的夫子庙更显迷人。同学们在美食街品尝了地道的鸭血粉丝汤和桂花糖芋苗,用味蕾感受着南京的城市记忆。带队老师表示,这样的实地研学,比课本上的知识更让人印象深刻。


历史与文化交织,带来深刻成长



图片
今日研学心得
图片

精华学子有话说——


一天的行程结束了,同学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们铭记了历史的伤痛,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在江宁织造府,我们领略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总统府,同学们一起这座见证了600多年风云变幻的建筑群,承载着从明清到民国的厚重历史。站在大堂,仿佛能看到孙中山先生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壮志豪情,也能感受到时代浪潮下历史的跌宕起伏 。而夜幕降临时分,夫子庙则展现出另一番景致。作为中国四大文庙之一,这里灯火辉煌,人流如织,秦淮河畔的古色古香与热闹的市井烟火完美交融。大家漫步其间,欣赏着秦淮美景,品尝着金陵特色美食,回味着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关于 “秦淮” 的千古名句,沉醉于这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中。


这段研学之旅,让同学们在历史的洗礼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相信这份独特的经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们不断前行。明天,还有更多精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图片



供稿:贺海燕、王梓寒

拍摄:牟宗辉、王子杰

编辑:贾越

审核:张星宇